
北京市
手机观看
章节:11/共11讲
99人已学

22分09秒

19分12秒

23分29秒

27分25秒

14分49秒

23分19秒

27分16秒

11分57秒

26分35秒

26分27秒

18分51秒
《融入与感知:城市更新的理论认知与体系构建》
课程背景:
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从“增量扩张”全面转向“存量优化”,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核心路径。然而,当前许多更新实践仍面临严峻挑战:部分项目陷入“大拆大建”的路径依赖,导致城市历史文脉割裂、社区网络瓦解;或过度聚焦物质空间形态的“面子工程”,忽视了居民的真实需求与情感联结,导致项目“有活力,无温度”,难以持续。
在此背景下,本次培训提出“融入与感知”的双核心理念。“融入”强调城市更新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替代,而应是一种有机的、织补式的介入,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城市肌理,尊重地域特色与社区原生结构,将新功能、新业态、新空间巧妙地“融入”既有的城市环境中。“感知”则要求我们将视角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,转向自下而上的人本体验,关注居民、使用者对空间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维感受,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。
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梳理与体系构建,引导学员超越传统的工程思维,建立一种兼顾社会价值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综合性城市更新观,为打造更具包容性、韧性与魅力的未来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引。
课程收益:
1. 理念转型:推动学员从“开发”思维向“更新”思维转变。
2. 理论筑基:系统掌握城市更新的核心理论演进脉络,构建理论认知框架。
3. 体系构建:学习并掌握城市更新系统性工作方法。
4. 能力提升:提升学员的社会感知、空间分析与协同治理能力。
课程时间:4小时
课程对象:
1、政府职能部门:各级自然资源、住房与城乡建设、发展改革、文旅等部门的规划与管理干部。
2、项目实施主体:城市投资建设平台公司、房地产开发企业、产业运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与项目团队。
3、专业技术人员:城乡规划师、建筑师、景观设计师、工程师等专业设计与咨询机构的技术骨干。
4、基层治理与社区工作者:街道、社区负责人及社区规划师、社区工作者。
5、相关领域人士:对城市更新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、学者及社会组织代表。
课程大纲:
课程导入
第1讲、城市更新的基础认知
1. 城市更新的核心概念界定
(1)城市更新的定义与内涵
① 学术层面的城市更新定义
② 实践层面的城市更新核心指向(如空间优化、功能提升、民生改善)
(2)城市更新的关键特征
① 综合性:涵盖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多维度
② 渐进性:区别于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渐进式改造
2. 城市更新的核心构成要素
(1)更新对象
①老旧居住区域(老旧小区、城中村)
②低效产业区域(旧厂房、旧园区)
③落后公共设施(老旧管网、过时学校/医院)
④特殊区域(历史文化街区、闲置用地)。
(2)更新类型
①拆除重建类(高强度改造,如棚户区拆迁);
②有机更新类(低干预升级,如旧厂房改文创园);
③综合整治类(微改造优化,如老旧小区环境整治)。
(3)关键主体
①政府(政策制定、监管引导)
②市场主体(企业投资、开发运营)
③居民/产权方(需求表达、利益参与)
④专业机构(规划设计、咨询服务)。
3.城市更新与棚改、旧改的差异分析
(1)与旧城改造差异
(2)与棚户区改造关系
(3)与城市复兴区别
(4)二者辩证统一关系
① 棚改:城市更新中的特定子集,聚焦危房改造
② 旧改: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,侧重渐进式修缮
③ 存量改造:城市更新的核心对象,为更新提供基础载体
第2讲、城市更新类型认知的深度解析
1、城市更新类型划分意义与原则
(1)城市更新的核心概念与时代背景
① 城市更新的定义、核心目标与价值
② 当前城市发展中更新需求的主要诱因
(2)城市更新类型划分的意义与原则
① 科学划分更新类型对实践的指导价值
② 城市更新类型划分的核心原则(如功能导向、改造强度等)
2、按干预强度划分
(1)拆除重建类更新:高强度改造模式
① 拆除重建类更新的核心特征与适用场景(如城中村、危房集中区)
② 拆除重建类更新的关键流程与风险管控(产权处理、资金平衡)
③ 典型案例分析(如某城市棚户区拆除重建项目)
(2)有机更新类更新:低干预升级模式
① 有机更新类更新的核心特征与适用场景(如旧商业区、老厂房)
② 有机更新类更新的核心策略(建筑保留、产业赋能、运营优先)
③ 典型案例分析(如某城市旧厂房有机更新为文创园区)
(3)综合整治类更新:微改造优化模式
① 综合整治类更新的核心特征与适用场景(如老旧小区、城市公共空间)
② 综合整治类更新的重点内容(设施补建、环境美化、服务完善)
③ 典型案例分析(如某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)
(4)特殊类型更新:专项场景适配模式
①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(保护优先、活化利用)
② 低效产业园区更新(产业升级、空间重构)
③ 城市闲置用地更新(生态修复、功能植入)
(5)四种模式强度对比
3、按更新内容划分
(1)物质环境更新
①重点:改善物理空间质量。即上述第一类分类所涵盖的内容,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和载体。
(2)产业经济更新
①重点:激发地区经济活力。通过引入新产业、新业态,淘汰落后产能,实现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。
②做法:建设创新园区、孵化器,发展楼宇经济、文创旅游、数字经济等。
③案例:深圳蛇口网谷(从旧工业区到互联网及科技企业聚集地)。
(3)社会人文更新
①重点:促进社会融合与文化传承。这是“感知”层面的核心,强调人的需求和社区网络的维系。
②做法:
社区营造:激发居民参与,培育社区文化,增强社区凝聚力。
文化传承:保护与活化历史建筑、非物质文化遗产,保留地方记忆。
社会公平:保障原住民、租户权益,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。
③案例:成都曹家巷“居民自治改造”模式、各类历史街区的“软性更新”。
(4)生态智慧更新
①重点:推动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。面向未来的更新方向。
做法:
②生态修复:修复棕地、建设海绵城市、增加绿色基础设施。
③智慧赋能:引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BIM等技术,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居民生活的便捷性。
④案例:在更新项目中广泛应用节能建材、建设社区花园、搭建智慧社区平台。
4、按实施模式划分
(1)政府主导型
特征:政府作为主要推动力,负责规划、投资和组织实施。常见于重大基础设施、民生工程和公共利益导向的更新项目。
优势:执行力强,能保障公平和长远利益。
挑战:财政压力大,可能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。
(2)市场主导型
特征: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市场主体基于利润考量进行投资开发。
优势:资金充裕,效率高,对市场敏感。
挑战:容易过度开发,忽视社会文化和公共利益。
(3)社区自主型(公众参与型)
特征:居民或社区组织是更新的核心力量,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小规模、渐进式的改善。
优势:最能反映居民真实需求,增强社区归属感,保留地方特色。
挑战:资金和组织能力有限,进程可能较慢。
(4)多方合作型(PPP模式等)
特征:政府、市场、社区三方或多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参与。这是当前倡导的主流模式。
优势:整合资源,平衡各方利益,实现共赢。
案例:许多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都采用这种模式,如广州琶洲村改造、上海田子坊的后期管理。
5、 城市更新类型总结分析
(1)干预强度:用于项目初期的战略定位和可行性分析
(2)内容目标:用于制定项目的综合目标和评估体系
(3)实施模式:用于设计项目的投融资、治理和实施机制
第3讲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更新的内在关联
1、普遍规律:城市化发展阶段决定城市更新的必然性与形态
(1)“城市化S形曲线律”与城市发展的转向
① 集聚化与扩散化规律:城市化初期向心集聚,中后期离心扩散,城市更新从“中心区改造”向“全域系统性更新”演进。
② 阶段性规律:当一国城市化率超过60%(进入中后期),新增建设用地稀缺,“存量时代”来临,城市更新取代新城建设成为主旋律。
(2)“推力-拉力”理论与城市更新的动力源
① 产业结构升级的“拉力”:制造业衰退、服务业兴起,要求城市空间功能从“生产型”转向“服务型”与“消费型”,驱动工业区、码头区的功能更新。
② “城市病”加剧的“推力”:人口过度集聚导致环境恶化、设施老化、居住品质下降,形成通过更新来解决问题的强大社会压力。
(3)“诺瑟姆曲线”后半程的核心议题
① 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提升”:城市化后半程的核心是提升城市品质与人居环境,城市更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抓手。
② 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:为应对中心城区衰败,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城市更新,吸引人口与资本回流,实现“再城市化”。
2、中国跃迁:独特路径塑造了城市更新的紧迫性、复杂性与模式
(1)“压缩型”城市化遗留下高强度的更新任务
① 时空压缩:用40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,导致“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在同一时空叠加”。
② 问题叠加:基础设施老化、历史欠账(如棚户区)、功能滞后(如老旧小区无电梯)与新时代需求(如智慧、绿色)同时涌现,更新任务异常繁重复杂。
(2)“政府主导+土地财政”模式决定了更新的初始路径
① “以地生财”的增量依赖:过去依赖新增建设用地出让,导致城市“摊大饼”式扩张。
② 路径转向:当新增用地难以为继,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发展必须转向“存量土地”的再开发,城市更新成为“后土地财政时代”的重要出路。
(3)“高质量发展”新阶段赋予更新新的历史使命
① 发展引擎的转换: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与消费驱动,城市更新需为创新经济(科创园区)、消费场景(文旅商融合)提供优质空间载体。
② “人民城市”理念的落实: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城市更新从“见物不见人”转向聚焦民生短板(如适老化改造、加装电梯、公共空间增补),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。
(4)“城乡二元结构”的突破与融合
① “城中村”改造的特殊命题:快速城市化将农村包裹进城市,形成大量“城中村”。其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改造,更是复杂的社会融合与治理重构过程,这是中国独有的更新课题。
② 推动城乡要素流动:通过城市更新,优化城市核心区功能,辐射带动乡村发展,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空间上的体现。
3、内在关联:规律与跃迁共同作用于城市更新的全过程
(1)更新动因的复合性
① 普遍规律决定了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历史阶段。
② 中国跃迁则决定了中国城市更新在当下具有特别的紧迫性、问题的复杂性和目标的多元性。
(2)更新模式的独特性
① 相较于西方“市场主导、渐进式”的更新,中国形成了 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公众参与” 的强有力综合推进模式,以应对高强度、大规模的更新任务。
② “有机更新”与“拆除重建”并存:在普遍规律下,中国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区域,灵活采用从综合整治到拆除重建的多种模式,而非单一模式。
(3)更新目标的战略性
① 中国的城市更新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“补救措施”,更是面向未来,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、绿色低碳转型、文化传承创新的前瞻性战略行动。
② 它承载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、践行“双碳”目标等多重国家战略意图。
4、 助力拉动内需、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协同
(1)城市更新直接拉动投资需求
(2)城市更新直接激发消费需求
(3)城市更新直接激活空间载体升级
第4讲、近5年城市更新政策演变之路
1 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
(1)国家层面政策
① 顶层设计类政策(如城市更新总体指导意见、中长期规划)
② 专项支持类政策(如财政补贴、土地出让优惠政策)
(2)地方层面政策
① 省级实施细则(如各省城市更新行动方案、试点管理办法)
② 市级操作规范(如城市更新项目申报流程、资金管理办法)
2 顶层设计与专项支持
(1)系统性
① 覆盖“规划-审批-建设-运营”全流程的政策闭环
② 衔接“土地、财政、金融、产业”多领域的政策协同
(2)针对性
① 针对不同城市类型(超大/特大城市、中小城市)的差异化政策
② 针对不同更新场景(老旧小区、历史街区、产业园区)的专项政策
(3)动态性
① 基于实践反馈的政策调整机制(如试点经验推广、政策修订)
②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政策优化(如应对经济形势、技术变革的政策调整)
3、近5年政策演变特征
(1)背景分析
①国家战略需求
②地方实践基础
③现实问题倒逼
(2)权威性、规范性和稳定性日益凸显
(3)年度政策发布数量变化
①关键时间节点事件分析
②政策强度演化特征
③区域政策密度对比
④城市群热点分布识别
⑤主要研究发现总结
⑥政策优化实施建议
4、全流程系统性特征
4.1 对城市更新市场的推动
(1)市场规模扩张
① 政策引导下城市更新项目数量增长(如试点城市项目落地量)
② 政策支持下市场投资规模扩大(如社会资本投入金额增长)
(2)市场主体激活
① 吸引房企、建筑企业向城市更新领域转型
② 鼓励金融机构、产业运营商参与城市更新产业链
4.2 对城市更新相关行业的推动
(1)传统行业升级
① 建筑业:推动绿色建筑、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
② 房地产业:促使行业从“增量开发”向“存量运营”模式转型
(2)新兴行业培育
① 智慧城建行业:政策推动下智慧安防、智慧物业等领域发展
② 低碳环保行业:绿色更新要求带动节能改造、固废处理产业增长
讲师简介
王沐沐
城市更新与城乡规划实战专家
12+年工程实战经验
华中科技大学-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(硕士)
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
高级工程师
财政部评标专家、北京市评标专家
北京市职称评审专家、知网专家库专家
曾任: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丨工程师
现任:某科创版上市公司丨总规划师
*实战经验:
——■专业领域成果:奖项、著作、标准三位一体■——
10项省级大奖:其中3项一等奖(如2017YGH002-08、2015ycz006-12)、2项二等奖、5项三等奖,覆盖城乡总体规划、控制性详细规划、村镇规划等全领域;
3部专著+10篇论文:副主编《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护研究》(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),参编《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方法》(科学出版社)及教育部教材《国土空间规划概论》(同济大学出版社);在IEEE国际会议、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平台发表论文10篇,其中《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研究》被核心期刊《中华建设》收录,成为规划管控的重要参考。
1项地方标准: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《郑州市城市设计编制规定(试行)》,为地方城市设计提供法定依据,累计指导100+片区规划编制。
——■行业权威:多维度认证的“评审+教学”双栖专家■——
1)作为财政部、北京市双料评标专家,年均评审规划项目50+,深谙标书编制的得分要点与行业潜规则。
2)担任北京市职称评审专家、知网专家库专家,参与行业人才评价与学术论文审核,把握领域发展脉搏。
3)作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专家、赤峰学院企业导师,参与高校规划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,擅长将实战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内容。
——■实战经验:从甲级院项目攻坚到上市公司战略规划,解码城乡发展新路径■——
实战经验板块类型一:城市更新类
01-历史地段更新:提出“秩序与自发并置”更新策略,主导【郑州老街坊保护项目】,采用“微改造+文化植入”模式,既保留历史文脉又激活商业价值,相关成果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案例。
02-片区更新: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《郑州市二七区郑密路南、南四环路西片区(二期)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形成从土地整理、功能置换到公共设施配套的“现状诊断-方案设计-实施落地”闭环体系,该项目获2020年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,直接推动片区产业升级与人口导入。
实战经验板块类型二:城乡规划类
01-法定规划编制:担任《中牟县城乡总体规划(2016-2030)》项目负责人,创新“城乡要素双向流动”规划理念,获2017年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,规划实施后推动中牟县GDP年均增长8.2%。
02-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规划:在《区级行政单元城乡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》中提出“中心村+产业集群”模式,主导的夏邑县城乡规划实施评估获2019年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创新奖二等奖,为乡村振兴提供“规划-实施-评估”全周期解决方案。
03-规划标准与管控体系制定:作为《郑州市城市设计编制规定(试行)》主要起草人,构建“特色风貌-空间形态-建筑导则”三级管控体系,累计指导郑州100+片区规划编制,相关经验被纳入《国土空间规划概论》(教育部教材)。
04-专业领域人员能力提升:曾为华中科技大学、赤峰学院、城市规划信息化论坛等讲授《遥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》《实景三维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》《标书编制技巧与评标专家视角高分策略》《城市更新的形势研判和市场分析》《城乡规划原理》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实践探索》《社区生活圈的应用场景》等课程,获得一致好评;
现在就让线上线下混合式营销搭建起来,驱动业绩增长